close
我從小就不愛吃蔥,每次爸爸看到我們小孩子把蔥挑出來,就會唸媽媽:都是你不吃蔥,小孩子才會跟你不吃蔥。

我半信半疑於這個論點。

自己有了小孩後,仍是光明正大的挑出飯菜裡的蔥,老大也跟著我吃呀,卻是一歲多就開始愛吃青蔥,還可以直接拿著蔥啃,愛吃的程度和爸爸有得比,於是我自己推翻了以上的論點。面對老二,我卻是偷偷挑蔥,她現在滿兩歲,看到蔥就大叫,要我幫她挑掉。

挑不挑蔥、吃不吃蔥,是天性吧,我並不覺得完全是父母的關係,要歸咎、要推罪,莫須有罪名都能成立。

還好我老公不會罵我挑青蔥,不然我就會唸他挑青椒。

曾看過一篇文章論及心理學,內容說到有些幫人做心理分析的研究員,會把被研究者現在所產生的一些不良行為,或者特殊反應,歸罪於小時候發生的事,例如爸媽都不管他,以致於有孤癖行為,例如一聽到有人催促就會生氣的脾氣,源於小時候姐姐都會催促他,讓他長久以來處於這種狀態,以致於長大後的現在,只要一有人催促,他就會生氣。

那位筆者很不認同這種分析,因為有些行為是自己該檢討,而不能一昧怪罪別人,尤其長大了,更該有個成熟的心態去思想、去包容、去改變,若心理分析是導致讓人關係破裂、彼此怪罪,那不要也罷。

以前在顧問公司上班時也聽過心理學這種例子,很多,而且很好玩,自己其實也很想試試,甚至想去考大學唸心理學;前幾年去修過一堂課,叫做「原生家庭」,其實和這部份也有關係,自己的家庭造成很重要的一部份性格,要改變性格,要從家庭去認識去分析,才能改變,心理研究是幫助我們改變得更好、更成熟,不是叫我們去怪罪他人。

只要我老公笑著說:你又在挑蔥了。我就難免想到我爸媽的那段對話。不過,還好在我原生家庭中,不吃蔥沒引發過家庭戰爭,一如長久以來被拿來引為例子的家庭戰爭,包括牙膏的擠法、切蕃茄的方法,要戰爭可以,不要戰爭其實也是可以的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滄海一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